新型碳纖維混凝土助建筑集成太陽能一臂之力
核心提示:通常考慮到發電量,建筑集成太陽能(BIPV)的首選多為屋頂太陽能方案,這不僅是因為屋頂屏蔽較少,太陽能板能面向陽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。而最近德國科學家研發出特殊碳纖維混凝土,太陽能板可以直接嵌入其中,方便在施工時調整傾斜角度提高發電效益,據研究,
通常考慮到發電量,建筑集成太陽能(BIPV)的首選多為屋頂太陽能方案,這不僅是因為屋頂屏蔽較少,太陽能板能面向陽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。而最近德國科學家研發出特殊碳纖維混凝土,太陽能板可以直接嵌入其中,方便在施工時調整傾斜角度提高發電效益,據研究,發電量較傳統方式提高50%。
德國應用科學研究機構Fraunhofer晶體硅太陽能中心(Center for Silicon Photovoltaics)與萊比錫電信應用科技大學、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攜手合作,投入太陽能項目SOLAR.shell,希望建筑集成太陽能也可以很美。
目前的建筑集成太陽能大多都是在屋頂架設晶體硅太陽能板,或是將太陽能板裝設在外墻上,漂不漂亮有待商榷,但外墻式太陽能板的發電量確實較低、有待提升,這是因為外墻式太陽能板無法像屋頂型一樣傾斜擺放,有適當傾斜角度才可以讓陽光直射太陽能板,提高發電量。
為此,Fraunhofer CSP研究團隊就研發出特殊的“3C混凝土(Carbon Concrete Composite)”,取代傳統的鋼絲,將碳纖維材料與混凝土結合,讓人們可將太陽能模塊直接裝在碳纖維混凝土上,項目經理Sebastian Schindler表示,裝設方法也有許多種,包括場鑄混凝土時直接嵌入太陽能板,也能用疊上、黏接、釘螺絲釘等方式裝設太陽能板。
多種方法,但最終還是要看整體設計,就像在場鑄工程時,得確定太陽能尺寸恰好能嵌入混凝土,同時也要注意安全性,混凝土太薄就不適合裝設太陽能板,建筑首要考慮的還是堅固耐用與實用性。
團隊也研制出嵌入9片太陽能電池的2×3米混凝土墻,如首圖,每片電池都有不同的傾角,研究也指出,相較于傳統的裝設方法,發電量提高50%,只是這種設計需要小型、可撓太陽能電池,目前也還不知道耐用性、老化測試結果等,還需要進一步研究。
不少廠商也看好建筑集成太陽能市場,投入研發新型的太陽能解決方案技術,像是海力雅集成集成建筑設計、TFT-LCD面板、單多晶及薄膜太陽能產業,研發擬真發電建材“美學潔能墻”,最近則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。
聲明:素材來源于網絡,僅用于學習、交流,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不對文真實性,準確性負責,不對有關產品的功能性,效果做擔保,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。